
林森浩,2013年27岁,广东汕头人,学习成绩优秀,尤爱英语,高考时以680多分的高分考入中山大学。林森浩家境一般,学医是父亲的希望。因此,当他进入医学院学习一年半后,还处于“浑浑噩噩”的状态,听到“医学神圣”之类的话时,也没有什么感觉,直到他在广东当地一家医院见习后,思想才发生了转变。当时,林森浩在急诊科实习,一次来了一名昏迷患者,其妻子在旁边焦急万分,直到医生说了句“没事”,家属才放下心来。林森浩自此收获了学医的动力,并在一次自愿献血活动中表示:“爱心是一个医务工作者必不可少的。”
2010年,林森浩因成绩优异被中山大学推荐,免试进入复旦大学医学院攻读研究生,并在中山医院见习。
2013年4月16日,上海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同学因急性肝损伤经抢救无效去世。警方通报在学生的饮水机残留水中检测出有毒化合物——N-二甲基亚硝胺,2013年4月16日上午,上海警方证实,中毒研究生同寝室的林森浩有重大作案嫌疑,已被刑事拘留。
从2013年3月至4月,他似乎压力较大,曾经表现出对现实的担忧和烦恼,连3月的博士考试也没有参加。
他曾在微博中表示,与导师出现了不愉快,已经做好回家乡工作的打算。2013年4月8日,他被拘前发的最后一条微博表示,有时挺痛恨医生这个行业,因为“面对那些急切想从这里解决困惑的病人,帮忙总不能帮到底”。
“我一直到昨天,才晓得投毒的是那个我见过的林同学。”黄洋的父亲黄国强在儿子入院后,从重庆赶到上海,当晚在黄洋的寝室与嫌疑人同住,未发现任何异常。
黄洋以“急性肝损伤”被送往中山医院后,正在该院超声科实习的林森浩不仅亲自带着水果前去看望,还亲自为黄洋做B超检查。检查过后,林森浩还告诉黄洋:没有什么事。
一次,黄国强去黄洋寝室拿东西,林森浩还熟练地指给他,哪些是黄洋的东西。另一次,林森浩骑自行车碰见黄国强,还特别停车询问黄洋有没有好转。“我们根本没有想到是他做的,我到现在也没想通是为什么?”黄国强说,黄洋换过好几次寝室,2012年才和林森浩一起住进了现在这间寝室。
投毒原因
投毒致室友死亡的复旦大学学生林森浩前日被判处死刑。人们至今难以理解,像林森浩这样成绩优秀,高考时以680多分的高分考入中山大学,2010年又因成绩优秀被中山大学推荐,免试进入复旦大学医学院读研的“天之骄子”,为何会沦为杀人犯?更何况,他与被害人黄洋并无深仇大恨。昨日,本报记者专访了广东警官学院教授、犯罪心理学专家宋晓明,剖析林森浩的深层犯罪心理。他投毒,心理是有愤怒和不满的
“我认为这与他嫉妒、自卑、敏感、脆弱的性格缺陷和处理人际关系及情绪调节能力低有关。具有这些不良因素的人在生活中容易遭遇挫折,而挫折往往使他产生愤怒、怨恨、敌视等消极情绪体验。”
记者:宋教授,复旦投毒案引起了公众极大的关注。随着庭审、判决的展开,谜底一步步揭开。但还是有很多地方让人很难理解,您怎样看?
宋晓明:这个案子的确有一些有悖于常理的情节。比如,林森浩作为一个高智商的医学人才,应该知晓所使用的毒药的毒理,具备基本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反侦查能力,为何最后却做了一件有失水准的低智商的案件呢?
另外,从披露的信息看,林森浩与被害人并无很深的矛盾,彼此也无利益冲突,而且被告人已在求职中脱颖而出,在广州找到了让人羡慕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为何还要蓄意杀人呢?要解开这些谜团,只有深入林森浩的内心。
记者:林森浩一直辩解自己是被愚人节的玩笑刺激,想作弄黄洋,没想到酿成了大祸。从心理上看,他只是想恶作剧,整蛊他人,还是想置他人于死地?
宋晓明:从整个案情看,特别是他使用的手段来看,他欲置人于死地的动机和目的是明确的。比如,在被害人的饮水中投放超剂量的剧毒药物,作为医学院的高材生应该是知道其致命的后果的。而且,N-二甲基亚硝胺,是很难通过临床直接诊断出确切物质的;即使能诊断出,只要有致死剂量进入人体并开始发挥效应,现代医学也回天乏术。所以,只是想恶作剧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记者:能够根据公开披露的案件及被告人的信息,为我们解读一下林森浩的作案动机?
宋晓明:法院判决书认定,林森浩是因琐事而采用投毒方法故意杀人。他投毒,心理是有愤怒和不满的。那么,他的愤怒情绪是从何而来?我认为这与他嫉妒、自卑、敏感、脆弱的性格缺陷和处理人际关系及情绪调节能力低有关。具有这些不良因素的人在生活中容易遭遇挫折,而挫折往往使他产生愤怒、怨恨、敌视等消极情绪体验,并长时间难以排除,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如果受到一点哪怕很小的事情的刺激,他就会情绪发作,导致行为失控而作案,伤害被害人。
上海复旦大学有一百多位学生联名上书要求不要把复旦大学投毒案的林森浩立即执行死刑,要给他忏悔的时间。这件事情引起了网络上的热议。有人支持,但更多的人是反对的,认为林森浩是罪有应得。笔者也想就复旦大学投毒案的事件来解读林森浩行为背后的性格和造成这场悲剧的真正原因。
性格决定命运。我们人类对性格的了解还处在初步阶段,在我们的思想意识中,认为人的性格是复杂的。目前为止有关性格知识方面的理论探索还不足以指导学生形成有利于自己成长的健康性格。性格悲剧在现实生活中累见不鲜,复旦大学投毒案就是一个典型的个案。
林森浩一审判决结果为死刑,新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投毒案的当事人林森浩,询问他对法院的判决有何评价,林森浩觉得以命抵命,才对得起受害者黄洋。记者进一步询问他如果二审维持原判,你会把你的死归责于谁?你自己、家庭教育、校环境、社会还是别的什么?林森浩回答归责于自己。在生与死的关键时候,林森浩在回答每个问题时都很快,他很平静,回答几乎不加思索。从性格分析的角度,作者认为要让类似林森浩的悲剧不再重演,需要首先深刻反思一下国内的亲子教育。
为什么要反思我们的亲子教育呢?笔者认为林森浩是失败的亲子教育的牺牲品。直接责任是林森浩的母亲在他早期成长的过程中满足了他的物质需要却没有满足他的心理需要。间接责任是国内缺少正确的亲子教育知识方面的引导。为什么林森浩的母亲有直接责任?为什么说她母亲只满足了林森浩的物质需要而没有满足他的心理需要?林森浩的母亲像绝大多数的母亲一样,对儿子尽到了她应尽的责任。林森浩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说:“我父母都很勤劳、本份,特别是我妈。”林森浩恋爱屡遭挫折,与异性打交道缺乏经验。他高中一个女同学回忆,她多次向林森浩请教问题,他从不拒帮忙,但如果多问两句,他就不敢直视她的眼睛。直到读研的第一年,林森浩谈了一个医学院的女朋友,但林的爱情观被他在学生会的同学形容为“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在一次聚会上,林森浩问一个女生的年级,猜不中就要喝酒,几杯酒下肚,女生反问林森浩的名字,他也要女生猜,不料女生当着许多学生的面回答,我对你没有一点兴趣。更受打击的是过了一会儿有个帅哥过来了,这个女生主动跟对方报了自己的名字和年级。瑞士知名心理学家维蕾娜.卡斯特在《人格阴影》一书中发现男性如果在小时候与母亲不能心理相通,日后他与异性交往就会出现心理障碍。因为母亲是男性生命中第一个打交道的异性,男性长大后与异性交往的经验取决于小时候与母亲的良性互动。前面提到性格决定命运。为了让类似林森浩的性格悲剧不再出现。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到每位母亲在儿子的早期性格成长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这一因素的忽视会导致性格缺陷。
林森浩投毒案的直接原因是分裂性格。参照美国《心理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林森浩属于分裂性格。这种性格出现于青年期或成年早期。分裂性格有七个特点:
1、多疑,2、不信任他人,3、妒忌,4、敏感、5、易怒,6、心怀怨恨,7、自负。
上述特点若有五点符合,即可诊断为分裂性格。作者依据现有的视频和文字资料发现有六个特点在林森浩的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当室友即受害人黄洋愚人节前放出话来准备整人,林森浩就以为黄洋要拿自己开刀。于是产生了一个念头,决定在愚人节那天教训一下黄洋。敏感多疑不信任他人导致了他最后的投毒行为,在加上林森浩潜意识中妒忌黄洋所学的临床医学专业,并且黄洋在他面前总是骄傲自满,激发了他性格中的易怒和心怀怨恨的不良情。,多种因素的综合使他走上了一条背离常规的人生轨迹。
不健康的性格分为三个大类,分别为行为反常类、情绪古怪类、恐惧焦虑类。行为反常类包括边缘性格、反社会性格、自恋性格、表演性格。情绪古怪类分为分裂性格、分裂样性格、偏执性格。恐惧焦虑类分为回避性格、强迫性格、依赖性格。不健康性格出现在15-24岁之间,目前青少年性格问题已经暴露出传统教育元素的缺失。亲子教育势在必行。学生和成人共同面临两个主题——做事和做人。有的学生大学毕业以后,做事是他的强项,因为他们偏好做事;有的学生脚踏实地,注重做事的过程,有的学生有雄心壮志,注重做事的结果。有的学生大学毕业以后,做人是他的强项,因为他们偏好做人;有的学生喜欢社交,可以开发人脉资源;有的学生善良可靠,可以维护人脉资源。如果学生在15-24岁之间出现了性格问题,那么做事和做人都会受到影响。林森浩是属于偏好做事的性格类型,做事是他的强项。从相关视频及网上文字资料显示,林是属于有雄心壮志注重做事结果的人,类似于西游记里面的孙悟空。而他的妈妈尽管也偏好做事,做事也是强项,不过她与林森浩不同在于她脚踏实地注重做事的过程。由此可见,他的妈妈是挑剔型的家长,而林森浩是对抗型的孩子。挑剔型和对抗型没有对错优劣之分。问题是中国的家长往往以自己的性格标准塑造自己的孩子,把孩子培养成符合自己期待的龙或凤。他妈妈有主见,注重做事的过程和细节,而林森浩也有主见,却是注重结果不关注细节的孩子。如果他妈妈接受过高等教育,肯定是属于管理型的守业人才,而林森浩是属于权力型的创业人才。这种孩子不是属于听话的性格类型,而现实的情况是林森浩从小到大非常听话,比较自卑还略显羞涩。跟他长期相处的朋友都认为他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他也试图改变自己的性格,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势。其实他真实的性格,并不是听话、自卑、羞涩、软弱,而应该是不听话、自信、大胆、强势的类型。那么林森浩的性格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他为什么会走到今天形成分裂性格呢?让我们走进林森浩的内心世界,去发现林森浩的真实性格。
笔者认为林森浩的性格问题主要出在他妈妈的早期亲子教育方式上。他妈妈是一个守本分的勤劳的人,并且是一个慢节奏的人。而林森浩是一个有冒险意识和创新意识的人,并且是一个快节奏的人。如果说他妈妈的行为模式是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对别人也要求很严格。那么林森浩小时候的行为模式是那种对别人要求很严格,对自己要求不严格的人,不恰当的亲子教育方式导致了林森浩的性格被母亲所同化了,他变成了一个听话、自卑、羞涩、软弱的孩子。由于他不能展示自己的真实性格,导致他人际关系和学习都比较迷茫。孙悟空被唐僧念经的时候他不一定是做错了事情,唐僧念孙悟空的经是不可能把孙悟空变成另外一个唐僧的。当一个孩子的性格被扭曲的时候,他性格中真实的一面并没有消失,而是会以社会不认可的方式表现出来,所以直到林森浩制造了一个校园投毒案后,他的妈妈对记者说:“她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会做害人害己的事。”她的儿子已经走上了一条无法回头的路,她仍不明白是因为从小没有满足林森浩的心理需要,一味的要求林森浩按照她的要求来处事造成的。了解他的同学也不相信林森浩会做这样的事情。林森浩投毒案发生后,警方一直都不明白他的作案动机。林森浩本人直言不讳,他跟黄洋同学有时会聊到理想和人生话题,他只是看不惯受害人黄洋在自己面前骄傲自大,只是想在愚人节教训一下他,从没想过要把他置于死地。至于在黄洋同学的弥留之际,林森浩有几次机会保住黄洋的生命,把黄洋同学从死神手中救出来,遗憾的是林森浩并没有主动伸出援助之手,正常人会认为林森浩是故意杀人。还有一种说法在网上流传,认为林森浩是一个冷酷的人,他铸成大错死不悔改,他们的依据是在法庭上林森浩脸上没有表情,内心淡定。试想如果唐僧是孙悟空的妈妈,唐僧的表情是严肃的,孙悟空的表情是威严的,这两种表情写在一个人脸上,在正常人看来是一张冷酷的脸,甚至是一张杀人不眨眼的脸。笔者认为不能从一个学生的面部表情对一个人盖棺定论。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忏悔方式。至于他是否是故意杀人我们除了考虑他的行为,也需要考虑他的性格。因为行为代表了一个学生做什么,性格代表了一个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做。林森浩的性格是分裂性格,这种性格不能很好的处理一些棘手的现实问题。如果我们的亲子教育做得好,林森浩这种悲剧应该是不会发生的。复旦大学的一些学生联名上书希望能给林森浩一次活着的机会,让他忏悔。笔者认为法律的尊严不能亵渎。一个人犯了错就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希望不要由于没有正确知识指导的亲子教育产生的悲剧再发生在其他学生身上。
林森浩的性格因素导致投毒案的间接原因是国内没有建立正确完善的亲子教育体系。亲子教育专家往往以自己的性格标准和经验标准来判读和引导孩子,并没有真正认清孩子,泛泛而谈的经验也不能赢得家长和学生的普遍认可。
笔者认为亲子教育存在两个问题四种情况:
第一个问题:家长与学生是上下级关系。分两种情况;
1、学生是上级,父母是下级。学生是一把手,父母是助手。这种情况一旦出现父母就会无原则的满足学生的任何要求,这个学生就不会长大,就没有照顾自己满足别人的能力。因为从小他就失去了成长的机会。他会比较自私,以自我为中心。长大后一旦父母、恋人、朋友、同事、领导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他心理就容易失去平衡,影响到他的工作、学习、社交甚至身体健康。
2、学生是下级,父母是上级。父母是一把手,学生是助手。这种情况一旦出现,父母就会要求学生无条件的服从自己。学生就成了大人的附属品,他就会按照父母的要求成长,自己失去了成长机会,他会顺从别人以他人为中心,长大后一旦不能满足父母、恋人、朋友、同事、领导对他的要求,他就会无所适从,他的工作、学习、社交不会有自我满足感。
第二个问题;父母与学生是对等关系。分两种情;
1、父母跟学生之间有距离感,没有什么交流。这种情况一旦出现,父母会乐于自己的工作和娱乐,很少会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学生对父母缺乏感情,长大后会影响到他们的人际关系,甚至也会影响到他们的恋爱能力。
2、父母跟学生之间没有距离感,有交流和互动,这种情况一旦出现,父母对学生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如果父母是理想化的,学生也会变得理想化,如果父母是比较务实的,学生也会变得世俗化。假设学生跟父母的共同点比较多,学生在做事做人的某些方面会得到强化,假设学生跟父母的共同点比较少,学生在做人做事方面就会表现得更像他的父母,他的潜力并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
每个家庭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针对学生的亲子教育要求家长和老师首先要认识自己,才能认识学生。亲子教育如何科学有效的实行呢?首先,不能把人当工具而要把人当人,这个认识一定要很深刻。如果我们只发现了一个学生擅长做事,或擅长做人,在对学生没有整体了解的情况下,把学生教育成做事做人的工具,人性化社会就不会取代标准化社会,成为世界的主流。只有对学生进行了全面深入的了解,知道他以后可以成为什么人,我们的亲子教育才会取得成功。一句话概括,只有做自己才会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做自己才谈得上通灵做事,通心做人。
成功的亲子教育需要教育工作者先培训家长,再通过家长去培养学生。使家长既能够满足学生的物质需要又能够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林森浩投毒案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是因为他主要在亲子教育方面出了问题。让一个本来很优秀的人才出现不应有的分裂性格,造成了这样的悲剧。